上海会馆是上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交流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会馆及其特色:
1. 三山会馆:
位置: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1551号,东邻南浦大桥,西近南车站路。
.jpg)
历史:建于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由旅沪福建籍水果业商人集资兴建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,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南市总部设在此处。1986年因市政工程建设南移30米,1989年9月26日移建竣工并对外免费开放。2010年为迎世博会修建新馆。
建筑特点:占地3897平方米,老馆古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;新馆占地面积711平方米,分地下一层,地上二层,建筑面积1956平方米。会馆坐北向南,平面呈长方形,格局为二进四合院式,雕梁画栋,富有闽南特色。
文物:截至2019年末,馆藏文物有391件(套)。
.jpg)
2. 商船会馆:
位置:上海市黄浦区会馆街38号。
历史: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,是上海最早的一座会馆。会馆建筑群以砖木结构为主,内有双合式大殿、两层楼戏台、南北两厅、看楼、钟鼓楼等。大殿内曾设有宏丽的神龛,内供天后娘娘神像。会馆大厅已被拆除,余下的房屋作工场等用,基本建筑结构尚存。

建筑特点:占地近20亩,整体坐西向东,面对黄浦江。会馆记载了上海航运发展、客商贸易及文化往来的厚重历史,是上海“海纳百川”城市精神的重要历史见证。
3. 上海会馆史陈列馆:
历史: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,1989年10月移建竣工对外开放,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景观。

意义:上海会馆公所的兴起、繁荣至消逝,历史过程长达三个多世纪。鼎盛时期上海的会馆公所多达400余座,大多沿黄浦江和老城厢一带而建,它们在助推上海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这些会馆不仅是历史建筑的代表,更是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。漫步上海,探寻会馆风情
想象漫步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街头,不经意间,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。这里,就是上海会馆,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、文化底蕴的地方。那么,上海会馆究竟怎么样呢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独特的建筑,感受它的魅力。
一、会馆的历史底蕴
上海会馆,顾名思义,是那些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馆舍。它们在祭祀先祖、联络乡谊、协调经济、扶贫济困和福利事业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上海会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,当时,随着上海开埠,大量外地商人涌入,会馆应运而生。
上海会馆史陈列馆,作为三山会馆的新馆,占地7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。这里不仅是一座现代风格展馆,更是一个展示上海会馆发展史的基本脉络的窗口。展馆内分为三个部分:开埠前上海会馆公所的产生与发展、会馆公所与上海近代都市的经济、社会,以及会馆、公所与上海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。通过实物遗存、文献史料、历史档案资料、报刊、照片等展品,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上海会馆的发展历程。
二、会馆的建筑特色
上海会馆的建筑风格独特,融合了中西方元素。以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为例,其建筑采用钢结构、木材、铝板和陶土板几种材料搭配在一起,简洁、和谐,光影婆娑。这座建筑曾获得2010年度上海市博物馆十大精品奖,是上海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之一。
走进会馆,你会被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。青砖灰瓦、雕梁画栋,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。而现代的设施,如常设展厅、临时展厅和多功能会议室,又为会馆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三、会馆的文化内涵
上海会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文化的传承者。在这里,你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。会馆内举办的各类活动,如传统节日庆典、文化交流活动等,都体现了上海会馆的文化内涵。
此外,上海会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,如扶贫济困、教育资助等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会馆的文化生活,也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四、会馆的现代转型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上海会馆也在不断进行着现代转型。一些会馆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设施相结合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酒店、会议中心等。例如,上海月湖会馆(上海佘山月湖国际会议中心)就位于上海月湖雕塑公园内,景色优美,按超五星级酒店设计,提供高档餐饮、宴会厅、专业会议室和顶级度假、休闲功能的艺术人文精品***房酒店。
这种现代转型不仅让会馆焕发出新的活力,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体验。
五、会馆的未来展望
面对未来,上海会馆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同时,积极探索现代转型之路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上海会馆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。
漫步在上海会馆,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,还能体验到现代的活力。这里,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,也是我们了解这座城市的一个窗口。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会馆,探寻这座城市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